Emotion-Cause Pair Extraction - A New Task to Emotion Analysis in Texts

Goal

Emotion cause extraction (ECE) 最原始的資料及論文來源其實在Event-Driven Emotion Cause Extraction with Corpus Construction這篇論文所提出的。

資料長相如下圖:

原始目標 (過去本資料集相關論文的目標):

  • 給定emotion, 找出此emotion的cause (甚麼原因導致這個emotion)

本論文目標:

  • 給一段落,找出數個pair的(emotion, cause),意即沒有預先給定型emotion的資訊。本文稱此task叫做ECPE。
  • 本目標也為此論文主打優點,畢竟可以不用”提供模型emotion”資訊,這在實際問題的應用上是非常重要的。

模型架構

他的模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為”抽取emotion, cause”兩者的資訊,而第二階段為”將這些資訊組合及過濾”。

第一階段 - 抽取資訊

我們先來看第一階段”抽取資訊”的模型架構,本文提出共三種架構:

  • 第一種架構稱為”Indep”,想法很直觀,即將emotion, cuase分為兩個分支而成的模型,如下圖:
  • 計算y及loss

  • 另外兩種架構基本上是一樣的,只是他的”前提”不一樣,如下圖:

第二階段 - 組合與過濾

  1. 先將emotion, cause找出目前為候選人的短句兩兩配對組成P_all
  2. 每一組兩兩配對的組合,我們可以計算它的embedding s以及兩兩之間的距離
  3. 最後經由簡單的regression,得到此組合是否應該刪除或留下
  4. 剩餘的pairs即為最終的模型結果

upper bound

對於Inter-CE, Inter-EC,其實有他的upper bound,也就是萃取的y直接換成ground truth。換句話說,在知道cause 的前提下預測emotion;或者相反。

Experimental results

針對本篇論文提出的方法所整理的結果,其研究指出,”cause extraction”比起emotion困難許多,因此在已經給予cause的ground truth,emotion extraction的效果自然比較好;反之,則效果較差。另外,缺少ground truth前提的Inter-CE, Inter-EC表現自然也比bound系列差許多:

與其他方法的比較:

(話說這裡我有個疑問,其他人都是給予”emotion”的前提,去預測”cause”,作者既然都做了Inter-EC-bound,怎麼不把它也拿進來比一下呢?)

Reference

Powered by Hexo and Hexo-theme-hiker

Copyright © 2020 - 2021 DSMI Lab's website All Rights Reserved.

UV : | PV :